
从“博弈”到“双赢”
用“乙方思维做甲方”
传统模式下,乙方每项变更需层层审批,耗时耗力。恒神榆林项目组采用“预授权+事后报备”机制,在关键点上提前与乙方讨论磋商,达成共识,为乙方的方案审批,准备人员、机具等留有充分的时间。其次是非关键变更允许乙方先行调整,再补充流程,大幅提高施工效率。
在企业管理中,机关部门和一线部门(如生产、研发、市场)的关系,同样类似于“甲乙方”。机关部门制定规则、提供支持,一线部门执行任务、创造价值。若双方缺乏理解,容易陷入“流程卡壳”“互相抱怨”的困境,这时候“乙方思维”就能提供破解之道。机关部门深入一线,主动联系,靠前服务,把办公桌放在生产经营、技术研发的前沿阵地上,第一时间了解需求,满足需求,让一线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主责主业上,放下包袱,多打粮食,从而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。
当一线部门在遇到制度、流程的合规障碍时,不能只是抱怨“机关太死板”,而要主动提供业务场景说明,取得理解,达成共识,帮助机关制定更科学、更合理的审批规则。
优秀的甲方管理者,不仅是“规则的制定者”,更应是“协作的赋能者”。唯有如此,才能实现甲乙方双赢、企业高效发展的良性循环。(节选自党委副书记、副总经理方新军研讨材料)
以乙方思维重塑甲方角色
构建共赢的合作生态
乙方在遇到问题时,通常会主动寻找解决方案而非推卸责任。作为甲方,可以改变“验收者”心态,在项目执行中与乙方共同面对问题,提出解决建议,而非单纯问责。
乙方质量的提升,就是我们产品质量的提升;乙方效率的提升,就是我们生产效率的提升;乙方成本的下降,就是我们生产成本的下降。
作为甲方若能以乙方思维优化自身角色,不仅能提升项目成功率,还能构建更稳固、更具创新力的合作伙伴生态。最好的甲方,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,而是乙方最愿意合作的伙伴。(节选自工程技术中心总经理 钱鸿川研讨材料)
用乙方思维做甲方
融通系统化管理
“乙方思维”的本质是服务思维、价值共创思维和长期主义思维。它不是放低身段,而是抬高格局;不是放弃甲方权力,而是通过赋能乙方来最大化自身利益。
传统的甲乙方“博弈”关系(甲方拼命压价、提要求,乙方拼命隐藏技术、降低成本)会导致沟通成本高、质量风险大、创新停滞。用乙方思维,是将双方捆绑为“利益共同体”,共同攻克技术难题,降低综合成本。
最前沿的工艺和技术往往掌握在一线供应商手中。以“共创”的姿态与供应商合作,可以更早地介入新材料的研发、新工艺的试验,将供应商的创新能力转化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,实现“1+1>2”的效果。
将传统甲方的各自为政,采购只谈价,技术只提要求,质量只卡标准方式,转化为将供应商视为外部战略资源部门,进行一体化管理,打通内部“部门墙”,形成面向供应商的统一窗口和一致声音。(节选自先进制造事业部总经理张海锋研讨材料)
用“乙方”思维做“甲方”
赋能市场开拓
作为销售人员,“用乙方思维做甲方”,不是简单的当甲方,而是要像甲方一样思考。一是从“响应需求”到“定义需求”,像甲方一样抓核心痛点。二是从“妥协签单”到“筛选合作”,像甲方一样控风险、守价值。三是从“交付即结束”到“长期经营”,像甲方一样做“供应商管理”。四是从“单打独斗”到“内部协同”,像甲方一样做“项目统筹”。
用乙方思维做甲方,本质是“以客户的视角服务客户,以价值的逻辑主导合作” ,既保留乙方的服务意识(关注客户需求),又植入甲方的战略思维。这种模式打破了“甲方高高在上、乙方被动迎合” 的传统对立关系,让销售从“卖产品的乙方”,变成“帮客户解决问题的价值伙伴”,最终实现双赢。(节选自市场营销中心副总经理毛慧文研讨材料)
转变角色定位
深化协同共赢
在行业竞争全面升级,比拼全产业链效率与韧性的今日,我们“懂乙方”的基因更显珍贵,它必须转化为我们突围的核心竞争力,将“乙方思维”切实转化为协同共创的行动。
作为质量管理部门要坚守质量底线,并实现重心转移,对内,应从“监管者”转变为“服务者与质量伙伴”,专项推动内部流程优化与风险管控;对外,将终端“客户需求”精准转化为对供应链的“采购要求”,最终与内外伙伴形成合力,为终端客户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,共同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。
我们将彻底扭转质量部门“守门员”“裁判员”的刻板印象,坚定地向“教练员”“服务生”角色转型。一是前置协同,化阻力和障碍为导航与护航。二是深度服务,化管控与问责为支撑与解决。三是价值呈现,化“成本中心”为“价值中心”。(节选自质量管理部部长陈波研讨材料)